减字木兰花·春夜闻隔墙歌吹声
项鸿祚〔清代〕
阑珊心绪,醉倚绿琴相伴住。一脆新愁,残夜花香月满楼。
繁笙脆管,吹得锦屏春梦远。只有垂杨,不放秋千影过墙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心情惆怅心绪低落,醉后倚靠着绿绮之琴独自愁苦。满枕新愁无处倾诉,长夜将尽花香袭人月光照遍小楼。
隔壁不知是谁吹奏出急促的笙歌,把我这锦屏美梦相思之情吹走。只有这绿荫匝地的垂杨啊,不放秋千的影子越过墙头。
注释
减字木兰花:词牌名,唐教坊曲,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片各四句,两仄韵、两平韵,平仄韵互换。歌吹:歌唱和吹奏。词中偏指吹奏。
阑珊:纷乱的样子。此处形容人物情绪。
绿琴:绿绮琴,传说司马相如作《玉如意赋》,梁王悦之,赐以绿绮琴。后即用以指琴。
残夜:夜将尽。
繁笙(shēng):谓笙声繁密。脆管:
创作背景
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不详。这首词收于《忆云词》甲稿,是项鸿祚二十五岁前所写,为夜闻隔墙歌吹声有感而作之词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郑春山.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六:中国言实出版社,1999:第4973页
赏析
作者家世巨富,而天生情种。但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愁绪,并非如晏殊《珠玉词》一般的闲愁、轻愁,而是沉挚的深愁。这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,唯有真正热爱生命,真正认真生活的人,才会感觉到如此深重的愁情。他们太依恋春天的美好,也太担心春天的逝去,所以他们比平常人感受着更多的愁苦。
上片,作者从阑珊的春意写起,为读者描绘了—幅春夜愁思图。开头两句写作者感到春意阑珊,心绪惆伥。在酒醉后漫倚绿琴,四周一片寂寥,只有绿琴相伴。作者首先交待了时间、地点。时间已到了春末夏初时节,春花开始凋落,面对阑珊的春意,作者内心不禁涌起万般惆怅。项鸿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作者,正如他自己在自序中说的“生
简析
词的上片写词人日夜与琴相伴,愁绪满怀;下片以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,只有笙管声悠悠传来,衬托他的处境幽独。这首词在技巧上,以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,来反衬歌吹声之过培;又以隔院繁笙脆管的热闹欢乐,来反衬春夜幽独的意绪。这首词体制短小却韵趣多姿,构思尤为精巧,以曲致的笔触描画了词人单恋之苦。
项鸿祚
项鸿祚(1798~1835)清代词人。原名继章,后改名廷纪,字莲生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道光十二年(1832)举人,两应进士试不第,穷愁而卒,年仅三十八岁。家世业盐筴,巨富,至君渐落。鸿祚一生,大似纳兰性德。他与龚自珍同时为“西湖双杰”。其词多表现抑郁、感伤之情,著有《忆云词甲乙丙丁稿》4卷,《补遗》1卷,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。 221篇诗文 18条名句
狼
蒲松龄〔清代〕
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
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