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·建炎庚戌题吴江
佚名〔宋代〕
平生太湖上,短棹几经过。如今中到何事,愁与水云多?拟把匣中长剑,换取扁舟一叶,归去老脍蓑。银艾非吾事,丘壑已蹉跎。
脍新鲈,斟美酒,起悲歌。太平生长,岂谓今日识干戈。欲泻三江雪浪,净洗胡尘千里,不用挽天河。回首望霄汉,双泪堕清波!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,如今我重来此地,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、湖中的水那样多呢?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,换成一叶扁舟,归隐江上。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,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都被耽误了。
切上鲈鱼,斟起美酒,放声悲歌。生长在太平盛世,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。我想要倾泻三江的水浪,消灭尽金人侵略者,决不要休战求和。但回头来看看朝廷,朝廷无意收复失地,让人伤心垂泪。
注释
吴江:即吴淞江,太湖的支流。
“平生太湖上”二句: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。平生:从来。太湖:古名震泽,又名具区,位于江苏、浙江之间。短棹:此指小船。经过:
赏析
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。上片写重游太湖的感触。太湖之景天下胜,而今沦陷,可自己又报国无门,只好终老江湖。下片着重抒情,作者先用鲈鱼、美酒来强调太湖的美和平静的生活,接着写和平生活遭受破坏,激起报国雪耻的爱国热忱。全篇悲怆激愤,波澜起伏,首尾呼应,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,风格沉雄、豪放。
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,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。“平生太湖上,短棹几经过”,这里的“几”含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,它与“平生”“短棹”配合,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,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。“如今重到,何事愁与水云多”,陡然转到当前。接下去的词句是感情的
创作背景
这首词是在公元1131—1162年间题在吴淞江长桥上。因为南宋初年,金人大肆南侵,当时秦桧专权,朝政日益弊败,有志发愤图强之士报国无门,因此不少具有匡世济民之才的热血男儿灰心丧志,只求归隐。
简析
这首词以沉痛的心情、忧伤的笔致,抒发爱国志士抗金无路、报国无门、功业未遂而只好归隐江湖的悲愤。全词深沉激愤,慷慨悲凉,词人朴实而又自然地将“愁与水云多”的心境与“净洗胡尘千里”的壮怀痛苦地交织在一起,充分反映出当时有志抗金而又无用武之地爱国者的矛盾心理,从而有力地斥责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。
玉楼春·城上风光莺语乱
钱惟演〔宋代〕
城上风光莺语乱,城下烟波春拍岸。绿杨芳草几时休,泪眼愁肠先已断。
情怀渐觉成衰晚,鸾镜朱颜惊暗换。昔时多病厌芳尊,今日芳尊惟恐浅。(渐觉 一作:渐变;鸾镜 一作:鸾鉴)
玉楼春·戏林推
刘克庄〔宋代〕
年年跃马长安市。客舍似家家似寄。青钱换酒日无何,红烛呼卢宵不寐。
易挑锦妇机中字。难得玉人心下事。男儿西北有神州,莫滴水西桥畔泪。
江城子·赏春
朱淑真〔宋代〕
斜风细雨作春寒,对尊前,忆前欢。曾把梨花,寂寞泪阑干。芳草断烟南浦路,和别泪,看青山。
昨宵结得梦夤缘,水云间,悄无言。争奈醒来,愁恨又依然。展转衾裯空懊恼,天易见,见伊难。